青岛高铁技术创新中心

青岛,一座见证了中国铁路历史的城市,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发展成为东海岸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今天,青岛是中国铁路运输领域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生产和创新极点,并且最近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

 

 

高铁已成为中国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标志。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将在中国高速列车技术领域的国际雄心壮志中发挥关键作用。其目的是向全球展示下一代科技园区标准,成为中国其他工业园区的标杆。位于青岛北部海岸的创新中心可以依靠非常强大的基础设施系统为其他邻近的工业和高科技领域提供服务。胶东国际机场、流亭机场和青岛北站,加上最近建成的高速道路系统和未来的地铁,将能够快速高效地到达创新园场地。

 

 

创新中心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期面积最大,是我们设计的主要范围。总面积约380公顷,其中农林用地约300公顷,占总面积的80%。剩余的区域由村庄和小型工业开发区占据,其中仓库、小工厂和温室是唯一的建成设施。

 

 

现场的自然和乡村元素占主导地位,因此需要加以保护。由于如此重要​​的干预将对当地农村社区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尊重现有的建筑和自然环境,同时防止当地文化的流失。

 

我们按照四个步骤制定了总体规划框架,调整我们的策略以增加复杂性。在第一阶段,我们将地块的位置评估为介于自然与城市肌理之间的过渡地带:西侧桃园河生态湿地作为景观元素被引入场地,而郊区的宁静村庄的东边找到对应的动态的发展活力。在第二阶段,我们将建立一个中心,它既是发展的绿色心脏,也是创新的主要引擎。第三阶段展示了与核心区交错的所有相邻区域的连接,呈现出标志性的圆形布局。在第四阶段,创新、自然、生产和城市发展四个主要发展要素分布在四个功能区,围绕中环线相互交织。

 

 

该项目分布在六个大区,从东到西,向中心逐渐降低建筑密度。试验铁路的主要基础设施将一期和二期分为两部分:向南,远离生活区,是生产和试验区。在测试铁路之外的北面是研发区,尖端实验室在此开发新技术以进行进一步生产的测试。文体区、生活区和教育区位于创新园区的北侧,为园区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服务设施和学术界青年人才。

 

中央天然绿地公园保留了自然植被、水土资源,在整个开发区的生态调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水系将现有运河、湿地与自然海岸线相结合、延伸,突出生态特色,尊重自然,形成滨水亲水活动区。中央绿地通过在科研院区和城市前沿引入绿地公园进行延伸,配备休闲、文化和娱乐设施。

 

 

森林式中央公园利用天然水系连接区域生态蓝绿网络。六大功能区以中央圆形公园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景观分叉,全面覆盖。水、景观和建筑融合在总体规划的核心,为创作、测试和应用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环境。

 

 

包含在中心环内的程序与信息的储存、分析、阐述和广泛传播直接相关。而云平台、数字仿真中心和混合现实中心则处理信息技术和大量数字信息,技术信息中心负责向公众和研发区内从事高铁技术的企业发布和传播数据。

 

 

 

创新中心是总体规划的核心和动力引擎。它就像一个重心,将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作为一台完美调校的机器,将孵化和生产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协作和创新提供了完美的环境。其职能包括科研处、科技管理、综合服务等代表职能。

 

 

 

一个高架人行平台连接了四栋建筑,并将车辆交通与行人交通分开。车辆通行在底层,每个建筑物都设有下客点和停车场入口。大多数汽车交通和游客通过东北广场到达,而在南部,该岛可通过主要水体上的桥梁专门用于 VIP 和特殊活动。

 

 

 

速度的概念体现在动态的立面语言中。水平线以不同的开放梯度雕刻创新中心的有机体量,以适应​​室内功能对隐私和遮阳的不同要求。纵向铝板和玻璃无缝融合在一起,营造出该综合体标志性地标建筑的优雅妆容。

 

 

 

 

展区内可举办公共和私人活动。悬浮的展厅可通过高架人行道网络在每一层进入。

 

 

 

高铁技术创新中心的设计体现了青岛作为未来城市的形象。在这个项目中,科学和创新与自然和传统相融合,重振了一种不必矛盾的永恒关系。

地理位置:

中国青岛

甲方: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

用地面积:

380公顷

总面积:

285.5万平方米(地上);59万方米(地下)

年份:

2018

现状:

设计完成

任务:

概念设计

设计:

慕迪

合作方:

MLA+, CAUPD

Category:

Tags: